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正文
心理暗示
发稿:夏玲 审核:夏玲 发布日期:2012-04-25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 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

  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因此,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强弱之分,但是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学习、危险的躲避习惯等,也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自我暗示——自己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安慰自己: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自我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与催眠的区别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但是催眠和心理暗示有本质的区别:催眠必须让人完全失去显意识,也就是将潜意识暴露出来,这种技术只在心理医生那里才可以实现;而心理暗示则完全不同——所以心理暗示最为常见,应用很多,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并传达心理暗示,并无时无刻不在做自我暗示。

        催眠师

  人类对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的认知与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宗教、(New Thought Movement,这是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下产生的一种宗教变形)、应用心理学三个阶段。

  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对此,要有科学的态度,正确解释人的受暗示性。身心灵运动兴盛于上个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身心灵作家,如今的畅销书《秘密》、《力量》是身心灵运动的又一次高峰。身心灵运动的兴起和延续,主要由于欧美倾向于放弃唯物主义的科学倾向,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宗教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的延续。

编辑本段种类

  从心理学术语上讲,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但是一般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心理暗示表示他暗示,于是生活中出现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并列的情况,其实,从术语上讲,这两个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这样,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动)可以给自己的人格(潜意识)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己的个性与人格。

  睡眠不良

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习惯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

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就会有不快的感觉,顿时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什么的,继而会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暗示是潜意识对外界任何现象(包括听到、看到的一切)以及任何显意识行为(也就是思考)的认同、接收和储存。暗示不具有分辨力,无论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存在,暗示都会产生效果。权威的暗示会出现良好的暗示效果,但没有任何权威性的暗示(从你在街上看到的陌生的面孔到异端邪说等)仍然会产生暗示效果。权威性与暗示效果的好坏有关系,与暗示的有无无关。

        消极作用

  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己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积极作用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心理暗示可以用来辅助治疗疾病,甚至单独用来治疗疾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常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间接地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来访者顺从咨询者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咨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使用。

心理暗示

仅靠心理暗示并不能治愈身体上的疾病,但是其辅助效果往往非常惊人。下面这个例子是仅靠心理暗示治愈疾病的例子,但是,该案例中的疾病并非身体疾病。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圣经·新约》中有耶稣让瞎子重见光明,让跛子立刻能走,让死者(假死状态)复活的记录,如果真有耶稣此人,那他也应当是个心理学高手,擅长做心理暗示,并熟知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可以带来的实际效果。

       非法滥用

  仅靠心理暗示能够获得某些惊人的效果,所以,经常被人滥用,尤其是在中国,被用来蒙骗消费者甚至全国人民的情况特别多。比如中国的神医现象,神棍现象等。这些神医、神棍,都非常懂得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其目的一般都非常恶劣。

  中国历史上确有神医,但是最近神医特别多,尤其是诸如刘逢军(三根冰棍治癌症)、张悟本(绿豆一喝百病消)等,都是懂得心理暗示并能将其发挥到极致的人。

  我可以夹杂一点儿个人观点: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在治疗疾病中的效果确实很显著,但是,如果用来蒙骗大众,骗取巨额费用,则应当被归为心怀不轨的行列。

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他人暗示):AB施加的心理暗示。它主要是利用BA的威望、信任,允许A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自己,从而增进或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治疗或改变的目的。

  自我暗示:即B自己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他人暗示中,A的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另一方面,A必须引导B进入正确的自我暗示,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益于祛除病症的方向发展。

  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的关系:心理暗示必须转化成自我暗示,A才能够影响B;不然,其效果将比较小。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咨询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来访者诱导和心理暗示,使求治者改变原有的病态感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间接暗示:指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的配合,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

注意事项:教师和父母最需谨慎

  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都是必须谨小慎微的人,因为儿童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别人行,我也行。家长不应当对孩子说:你真懒,或者你怎么就这么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你的孩子真的变得很懒很笨,即使他本来很勤快也很聪明。

  在心理暗示中,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 信。这就要求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某些神医或者神棍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把戏的缘由。

  心理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暗示应具有艺术性。教师要力求为学生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在刑侦科学方面的作用:犯罪嫌疑人会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实施作案。心理的犯罪比实际行为犯罪更让人感到可怕,特别是通过心理暗示来控制他人思维达到犯罪目的的行为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但心理暗示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起作用的,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受害者一定是那种心理暗示性比较强的人;第二,就是突然有某一件事的发生对他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达到了显著效果;第三,受害者一定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积聚在心里。

  刑侦科学的发展令刑侦专家同样会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对案情进行仔细甄别,从而发现蛛丝马迹,在侦破中巧妙地还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过程。从而大大减少这类犯罪对人类的危害。

       反向利用心理暗示

  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是被别人暗示了,以致往暗示的方向发展。比如,两个关系很好的异性同学,本来不是想要追求对方,但是在周围同学的经常议论的情况下会慢慢的变成男女朋友。他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原始状态——议论、讨论——主体思想变化——思想趋向议论——实践议论——行为与议论一致,其中第二步就是一种外部的暗示导致的内部暗示。同样,内部自己的暗示也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