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正文
看悲剧有什么好处
发稿:何玉梅 审核:王亚鹏 发布日期:2016-11-22


我们远古的老祖宗已喜欢围着煹火听故事,现代人更是把这个喜好发展成戏剧和电影。自古以来,故事内容总是包罗万象,其中更不乏悲剧。但是看悲剧不是会让人心情变差吗?知名演化心理学学者邓巴教授指出,观看悲剧虽然会让人心情变差,但同时也使人更能忍受疼痛,并加强团体羁绊。

人说「做戏空(肖),看戏憨」,舞台上或屏幕里的演员时而哭时而笑,舞台下或屏幕前的观众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喜欢看故事或听故事并不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之后才有的发明,现今仍行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就有入夜后大伙儿一块围着营火说故事、听故事的习惯。

如果大家喜欢看的是喜剧,那还算好理解,毕竟看喜剧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但大家为何会想看悲剧呢?不管是哈姆雷特或李尔王,窦娥冤或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么多著名的悲剧总让观众一边看一边哭得唏哩哗啦、心情沉重。有人看一次不过瘾,竟还重复再看,何苦呢?难道观看悲剧有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好处吗?

着有《哈啦与抓虱的语言》一书,并提出邓巴数字(又称为150定律)的演化心理学学者邓巴,认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观看悲剧,是因为观看悲剧能刺激脑内啡(endorphin)系统。透过脑内啡的作用,人们的疼痛阈值(threshold)被提高了,负面情绪所引起的反应也因此而被减低。同时,脑内啡也使得社会团体内成员间的连结或团体归属感增强。

为证明这个想法,邓巴与牛津大学同僚召集了逾200位实验参与者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中,参与者被分成多个小群,每小群的参与者一起待在一个小型剧院里观看90分钟的影片。除了看影片外,他们还在观看影片前后各填了〔自我涵盖他人量表(注1)〕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量表(注2)〕,并做了疼痛忍受度测试。两个量表分别用来评量参与者的团体归属感(此处所指的团体是一起看影片的一群人所形成的团体),以及他们的情绪状态。疼痛忍受度则是以靠墙屈膝测试(wall-sit test)来衡量,撑得愈久表示愈能忍受疼痛。

一部分的参与者观看了电影《史都华:倒带人生》(Stuart: A Life Backwards),另一部分的参与者则观看了BBC的两部纪录片(The Museum of Life, Episode One& Landscape Mysteries - In Search of Irish Gold)。《史》剧中的主人翁由英国演员汤姆·哈迪所诠释。全剧描述主角幼时如何受虐,成年后如何过着痛苦而又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最终如何走上绝路。可谓悲剧一出。事实上,参与者在观看这部电影后负面情绪增加了不少,同时正面情绪也下降了不少。但观看另外两部纪录片的参与者并没有在看影片前后有太大的情绪变化,顶多只是有些人觉得无聊罢了。

平均而言,观看悲剧的这群参与者在看完影片后,比他们在看影片前,竟能在靠墙屈膝测试中支撑得更久(+13.1%)!但是观看纪录片的参与者,在看完影片后不但没有比看影片前撑得更久,反而变得更无法支撑(-4.6%)。表示观看悲剧,确实让人变得更能够忍受疼痛。

另一方面,〔自我涵盖他人量表〕的结果也显示,两组人的团体归属感在观看影片前并没有差别。但在观看影片后,看悲剧那组人的团体归属感却大幅地增加了。表示观看悲剧使得团体成员间的连结更为紧密,即使这个临时形成的团体中的成员,多数仅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

当然,不是每个人看了同一出悲剧后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虽然看的是同一部电影,有人可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有人却可能完全无感。在这个实验中也是。有些参与者看了《史》剧后毫无感觉,有些参与者的情绪略受影响,另一些人的情绪则是大受影响。这样的差异也反映在疼痛忍受度的改变上。情绪大受影响的这一小群人,在靠墙屈膝测试中的支撑时间,竟比看影片前多了35秒!而对《史》剧后毫无感觉的人,在观看影片后的支撑时间比看影片前却是短了5秒。

深入分析之后更发现,参与者的心情改变和疼痛阈值的改变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团体归属感的增强却是受到疼痛阈值改变所致。不过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尚且不明,须待更多实验提供证据与合理解释。

简言之,观看悲剧使我们变得更能忍受疼痛,并增加我们的团体归属感。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人们明明知道看了悲剧心情可能会变差,但还是愿意,甚至乐意观看一出又一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