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法拓染技艺遇见现代心理学,会碰撞出怎样的教育火花?为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重教学轻体验的局限,我校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心以非遗技艺“植物拓染”为媒,打造“挫折与成长”沉浸式体验课堂,将传统非遗技艺创造性融入心理健康课程,通过"五阶沉浸式体验"教学法,让1500余名学生在捶拓草木间完成了一场"挫折认知重构"的生命教育,通过“自然疗愈+艺术表达”双路径,探索生命教育的诗意化实践,也进一步深化了教育内涵,创新了心育模式。
首先,聚焦三维目标,提升抗挫能力。目标一是以认知拓思维:解析挫折与成长的共生关系,强化复原力认知;目标二是以美育润心灵:通过艺术创作释放压力,唤醒逆境中的希望感;
目标三是以情感促内化:借植物生命历程具象化心理成长,推动认知转化。
其次,融合五重意境,重构成长叙事。
一是以选材喻选择:接纳命运的“偏爱”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在面对命运的挫折时我们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校园采撷个性花叶时感悟:被采摘的植物恰似被挫折选中的人,正因独具芬芳,才需经历更深沉的淬炼。
二室以固色喻沉淀:泪水的“明矾效应”
浸泡明矾的花叶褪去浮色显真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挫折如明矾水,将脆弱溶解,让生命底色愈发鲜亮”。
三是以布局喻重构:破碎中的秩序新生
面对散落的花叶,学生重新拼接图案:“原来挫折不是摧毁生活,而是邀请我们创造新的可能性”。
四是以捶打喻淬炼:疼痛中的双向成长
木槌敲击声里,汁液渗入布帛形成脉络,教师解读:“每一次重击,既是命运施压,也是自我突破的刻痕”。
五是以绽放喻超越:创伤后的美学重生
当残缺花叶化作永恒拓染画,学生惊叹:“原来最美的生命印记,常诞生于最痛的敲打之后”。
最后,收获三重成效,见证心育蝶变。
首先是认知蝶变:学生建立“挫折增值”认知,理解逆境对人格塑造的独特价值;
其次是行为蝶变:学生创作“抗挫装饰画”1500余幅,将课堂感悟转化为日常心理调节工具;
最后是文化蝶变:拓染作品上传云端小程序,学生分享本次体验的感悟,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点赞评论,形成“愈挫愈美”的特色心育文化符号,实现“线上+线下”双互动的教学模式。
通过此次户外课堂,不仅使学生在体验非遗的过程中感受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力量,形成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是我校心理育人工作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对挫折的深度认识,在探索、发现、感悟中,理解挫折的意义,培养心理抗挫力,热爱生活。(文/晋雪莹 图/周静雯 审/牛志伟)
